新聞發(fā)布
管理系統(tǒng)營銷是有節(jié)奏與律動的,就像有快有慢、有輕有重的音符所組合而成的音樂組曲,試想如果五月天的音樂,如同廟里的和尚敲木魚誦經一樣的穩(wěn)定沒有變化,會有今天的搖滾天團嗎?
假設你的年度營銷預算有1.2億,你的分配方式會是什么? 其實有不少的營銷經理很簡單的將之除以12個月,每月1千萬的方式進行分配,會用這種情況分配行銷預算的企業(yè)比你想像的多,這就像是木魚一樣的穩(wěn)定,但是卻無法形成美妙的音樂,更無法在消費者心中產生印象
我認為基本的營銷節(jié)奏應該如同下圖:
重點在於每個營銷轉折點的”時機”,你怎么決定是否要進入下一個營銷階段?
而每個營銷階段的預算又該怎么分配?
而橫軸從0到100%所需的時間,可以是一個月也可以是十年,這取決于你的行業(yè)、商品特性與預算高低、營銷策略、市場規(guī)模、目標消費者屬性而定,在實務上我們應該如何進行?
這里要 意的是在商品/服務上市之前,營銷費用就開始執(zhí)行了,與一般傳統(tǒng)上的想法,商品全面上市鋪貨後,才開始進行宣傳的方式不同,借由意見領袖(KOL)的試用分享,我們可以在商品或服務全面上市前,獲得後的調整機會,并且依照意見領袖的市場反應,修正與精確化我們的目標市場消費者輪廓,得知目標消費者的輪廓后,就可以以分眾媒體營銷的方式精準與TA溝通,例如Facebook社群廣告、關鍵字廣告投放等,當新商品或服務滲透了目標市場的早期使用者后,我們就可以開始全面上市宣傳執(zhí)行了,從意見領袖的口碑傳播開始到一般消費者的口碑分享,而不僅僅是投入大眾媒體廣告宣傳而已
在這里我提供各位一個簡單的公式,但其中的變化與比重,就必須依照各位的經驗與所處的情境而定
議題、故事、事件、觀念等都有能會被傳播分享,唯獨只有你的商品不會
因此你必須以議題、故事、事件、觀念等去包裝你的商品,就像特洛伊木馬一樣,借由議題、故事、事件、觀念等的傳播分享將你的商品資訊一同被散播出去,這里的關鍵是被置入的商品資訊必須是處於關鍵資訊的位置,也就是說若是將商品資訊由議題、故事、事件、觀念中剔除,則會使這整個資訊被破壞而無意義
在口碑分享的部分,關鍵的是只有10%的口碑是在線上分享,高達90%的口碑會是在線下被傳播,也就是茶余飯後、在茶水間、在朋友聚會中被提及,而現(xiàn)在的口碑行銷主流方式都集中在線上,因此多數(shù)的營銷經理忽略了其實線下才是口碑傳播的核心
你會問在線下? 在線下的話,我們怎么能操作讓口碑被傳播呢?
其實很簡單只有兩點,一是觸發(fā)物,例如跟朋友走在路上看到你的廣告看板引起話題,另一種觸發(fā)方式是肉粽與甜辣醬,在臺灣只要你看到肉粽就會想到甜辣醬,相對甜辣醬來說,肉粽就是一種觸發(fā)物
二是使用曝光度,例如我每天都拿iphone5s滑來滑去,周遭的同事朋友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樣也十分容易引起話題,若你的商品或服務是私密性的,并非那么容易被展示出來,就必須轉個彎,用聯(lián)想的、關聯(lián)的、符號的、意義的去引射產生觸發(fā)分享效益
所以口碑的操作不能僅有線上的策略,線下的口碑操作是更為重要的
在這幾個步驟中,困難的就是”消費者自主分享”這一個階段,你要如何讓消費者愿意自主幫你分享呢?
其實只要問問你自己,你平常會分享的是什么?
基本上你分享的東西就是代表你這個人的價值觀與你希望他人對你產生的印象,簡單的說就是能提高你的社交身價、社會形象的資訊,例如你常分享一些有趣、好玩的資訊,代表你希望在他人眼中你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或是你常分享的是旅游資訊,是否代表你希望在他人眼中是一個旅游達人、陽光健康而且熱情奔放?
人之所以會分享某件事,就是希望能被他人看見并且借此提升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贊賞與鼓勵,所以你要想想看你所包裝的特洛伊木馬,在你的目標消費者眼中是否是一個能夠提升他的社交身價的資訊? 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當然被目標消費者自主分享的機會就會提高不少
經由分享傳播產生了流量到你的銷售場地(不論是線上或線下),這時候你與消費者接觸的介面就非常重要,必須讓消費者擁有前後一致的感受,購買成為顧客之後,顧客所產生的口碑就是使用心得與使用感受,同樣的他也會回過頭來再次影響你的流量與銷售,此時可以再加強意見領袖的使用心得,再次加強顧客的信心,使他們更愿意也更有信心分享使用心得給親朋好友,畢竟專業(yè)達人與意見領袖也是這么說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