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fā)布
管理系統(tǒng)售假“小米”手機 兩商販賠錢
在攤位上銷售仿冒品 系全國首批假冒該品牌案
法制晚報訊(記者 洪雪)今日上午豐臺法院通報稱,對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小米公司)全國首批起訴假冒小米手機銷售者商標侵權案件作出一審判決,分別判決兩名個體工商戶停止侵權并賠償小米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一萬四千余元。
小米公司起訴稱,小米公司是第8911270號商標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人,但發(fā)現在某市場租賃攤位經營通訊器材的肖先生、李先生銷售的手機上使用“mi”等標識,侵犯其注冊商標專用權,市場作為管理方未盡到管理職責,構成共同侵權,要求法院判令上述被告停止侵權、消除影響并賠償經濟損失5萬元。
市場相關負責人稱,肖先生、李先生所租賃的攤位不屬于市場所有,市場只租了整個一廳進行經營,其他場所由北京某公司經營,因此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而肖先生、李先生則答辯稱,小米公司的公證程序不合法,在公證過程中沒有穿著制服,沒有出示證件,且公證購買的時間和公證書出具的時間間隔過長。此外,小米公司要求的5萬元賠償數額過高。
法院審理
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手機上使用的標識與第8911270號商標視覺效果無明顯區(qū)別,屬近似商標,涉案手機屬侵權商品。肖先生、李先生作為通訊器材的經營者,應對小米公司涉案商標有一定認知,且其在收據上明確標注其銷售的是“小米”手機。
法院認為小米公司要求被告消除影響,市場承擔共同侵權責任依據不足。法院終分別判決肖先生、李先生停止侵權并賠償小米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一萬四千余元。